顺义区博物馆以支部建设为基础,牢固树立“服务群众、服务社会”理念,以党建为引领,将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自开馆以来,连续三年实现接诉即办“零投诉”。
一、打铁还需自身硬
顺义区博物馆结合现有软硬件设施,以高度责任心,遵循“公”“疼”“新”“一”四字工作模式,打造群众“家门口的博物馆”。
“公”即不忘初心,牢记博物馆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资产,以公益之心,争做顺义区公共文化服务排头兵;“疼”即发挥“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”及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”社教职能,“疼爱”未成年人群体,共组织文化活动110余场,6371人次参与,其中“小小讲解员”已成为宣教服务特色品牌,30余名小小讲解员累计服务810次,时长达1269.5小时;“新”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下设于此,有利于加强博物馆与兄弟单位的紧密联系,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;“一”即一条主参观路线,将一层的精品展、临展和二层的顺义历史文化一至三展厅串联起来,融合历史、考古、文物、红色、非遗等元素,集教育性、趣味性、互动性于一体,培育网红打卡地。
二、化百炼钢为绕指柔
博物馆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。顺义区博物馆用心用情用力用功用智用诚,在实践中出实招,拓展服务内容,延伸服务空间,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爱服务,构建起广泛搜集、快速响应、高效办理的服务机制,将冰冷的钢铁场馆变为温柔的群众文化会客厅。
党员带头服务群众暖人心。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,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,助力文化惠民。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岗,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轮流上岗,在岗位中不断完善业务涉及的各项规章制度,急群众之所急,想群众之所想,推动馆内各项服务不断向未诉先办转变,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情况,并积极协调各部门,尽快落实,争取群众理解、满意。
净化馆内环境,提升服务效能。博物馆实行党员卫生包片,为群众创造优美舒适的清洁环境。设施干净整洁,人人朝气蓬勃,加上富有文化气息,精心布置的标识体系、灯光设计、音响音效和展览布局、功能分区等,让群众身处其中,就能够更好参与到展览内容中。走过展厅,仿佛好戏在眼前上演,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故事,增强了群众探索顺义历史,了解顺义发展历程的愿望。
打造“多窗合一”平台。博物馆场地资源有限,门口处的服务台集咨询、讲解、便民、迎送等多项功能,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提供服务,提升整体服务水平,成为树立在党群服务一线的一面党旗。自2021年3月3日开馆至今,服务台共接到电话咨询5406个,接待团体预约470批次,答复问题12397个,收集意见卡建议92条,实现解决率100%、满意率100%。针对参观群体的多样性,服务台准备了医药箱、蓝牙耳机、放大镜、老花镜、轮椅、人工耳蜗等便民用品,此外还免费提供常温水、热水、WIFI等资源,博物馆用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人文关怀,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强化问题导向,实施精准治理。博物馆已累计接待群众30余万人次,我们秉持“博物馆以物为本,还要以人为本”理念,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建立了微信“粉丝群”,吸纳提出问题和建议的群众为“粉丝”,采取更加接地气的方法,及时、有效回复,一对一疏通“堵点”,受到群众的广泛称赞和好评,随着粉丝群规模逐渐扩大,未来将为更多群众提供暖心服务。
三、从“心”出发,向“新”而行
三年“零投诉”已成为历史,群众的认可就是党员工作最大的动力,下一步,博物馆还将继续坚持党建与业务同向用力、同频共振,致力打造服务意识强、服务能力高、服务效能好的基层党组织,引导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践行文博工作者的初心使命,守正创新,维护好、实现好、发展好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,做出新贡献、实现新作为,以让群众乐享文化的“贴心”、扎扎实实为民服务的“真心”,时刻关注群众、重视群众的体验和感受,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、增添顺义文化气质和内涵,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播和传承,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。